欢迎您光临02卡盟,本站秉承服务宗旨 履行“站长”责任,销售只是起点 服务永无止境!

布莱恩·阿瑟:AI必须要服从人类吗?(深度好文)

作家布莱恩·阿瑟在《技术的本质》一书中写道,“技术是一个极其美丽的主题。它悄悄地创造财富,实现经济繁荣,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虽然技术如此重要,但很少有人停下来思考他们对快节奏生活中的技术有着深刻的了解。”

从原始社会、农业时代、工业文明到信息世界,人类的进步依赖于无数伟大而闪亮的科技发现。 我们了解技术原理,但无法解释它们从何而来。 我们思考技术的意义,问技术是否可以决定人类的历史。

当科技的长河汇入新的节点时,人工智能时代正在徐徐展开,人类对科技的热情和恐惧是空前的。 我们想象着可以通过技术实现永生,但我们非常担心技术会反噬我们。 到底什么是“技术”? 它是如何形成的? 对于我们创造的技术将引领人类走向何方,我们意见不一……

技术是一个永远值得停下来反思的话题。 腾讯副总编辑马腾、猎豹移动董事长傅盛与知名科幻作家郝景芳在《财经关于你》中深入对话人与科技的关系,在思想碰撞中,我们可能会对这个总是令人兴奋的话题有更多的想法。

傅盛和郝景芳在对话中分享了他们的最新研究和思考。 科技进步到底是从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还是偶然的突变发现,一直是争论的话题。 傅盛并不认同技术奇点的存在。 他认为,科学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有框架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而爱因斯坦等天才的出现只是加速了这个过程。

AI必须服从人类吗? 在郝景芳看来,世界上最复杂的关系不是人与AI的关系,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AI世界将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反映。 人工智能是由人类编写的代码驱动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阿西莫夫三定律本质上是对程序员的约束。

当然,傅盛和郝景芳在一些问题上有不同的看法。 郝景芳对人类通过信息化实现“永生”非常乐观。 她觉得这可能会在我们有生之年发生。 傅盛认为,信息化之后,个体将无法拥有真实的情感,原有的情感也会消失,因此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永生”。

以下为对话节选:

想象力带领人类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真正的技术只是人类自身的延伸而不是拟人化

马腾:想象力让我们更勇敢,让世界更有趣。 傅盛是一位连续创业者。 创业需要决心,但想象力的驱动力也很重要。 是想象力将您带入了机器人技术的新领域吗?

傅盛:是的,我认为创业是通过两个因素来实现的。 第一个方面是梦想和想象,第二个方面其实是现实所迫。 你的一些决心可能很大程度上是压力造成的。 你必须要做,而且只能坚持做。 这是唯一的办法。 你的想象力会相对自由,也更容易更快地拓展。

马腾:你为什么认为机器人可以承载你的想象力?

傅盛:因为从需求上来说肯定是很受欢迎的,但是从产品上来说,大家提到机器人的时候,每个人心里都有不同的概念。 有人认为它可以两条腿走路,也有人认为它可以两条腿走路。 它们是外科手术的,有的甚至形状怪异。 作为一个产品经理,我可能会把这个产品定义成一个相对统一的样子,然后提供各种服务。 作为产品经理,最大的梦想就是定义一个产品。 史蒂夫·乔布斯定义了一款没有键盘的手机,智能手机时代开始了。 马斯克定义了一款以笔记本电脑电池为基础的汽车,新能源汽车时代开始了。 。

马腾:听起来人工智能完全是一个想象力驱动的领域。 量子力学中有一只著名的猫,叫做薛定谔猫。 哲学家康德提出了现象世界和本体世界的概念。 这与景芳科幻作品的主题非常相似。 你总是问自己,我们是在现实世界中吗? ,还是在一个虚幻的世界里? 这个问题的提出和探索本身就充满了想象。 我想问景芳,你为什么要把对想象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探索作为你的创作主题?

郝景芳: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无疑是一个现象世界。 科学家们很早就知道,真实的世界是物质世界,它无色、无味、无声,没有任何我们可以感知的东西。 这在物理世界中并不存在。 例如,颜色发生在哪里? 它发生在大脑中。 在物理世界中,只有光的频率。 可见光和其他电磁波没有区别。 我们在哪里看到我们所看到的东西? 它是在大脑中看到的,而物质世界中没有这样的东西,包括我们的触觉和味觉能力,所有这些都是在大脑中产生的。 薛定谔的猫之所以是经典问题,是因为它的生死只存在于我们的现象世界和感性世界中。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有很多平行宇宙理论。 在现象世界中,它是有生命的。 在另一个现象世界中它已经死了。

现代物理学认为,这个现实世界实际上是一个幻象,一个现象世界。 因此,物理学得越多,你就越会对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拟的、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假的有很多想象。 现在当我写新小说时,我仍然会关注波函数描述的真实宇宙与我们能够感知的意识宇宙之间的区别,以及意识到底是什么以及意识如何存在于宇宙中? 这些都是我觉得最有趣的话题。

马腾:我想问景芳。 在人工智能领域,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文学作品,我们对人工智能的想象都是基于人类,是拟人化的。 拟人化是我们对人工智能想象的界限吗? 呢绒?

郝景芳:拟人纯粹是为了在创作故事时吸引注意力,因为如果故事中的AI角色是一个人的朋友、爱人、助手、敌人,这种情况会更有吸引力。 如果你想说我们故事里的AI都是咖啡机、扫地机、汽车,除了工作什么也不做,那么故事就没有了,小说家就会失业。 所以故事对这些机器的想象只是为了增加一点戏剧性的冲突,但实际上却远远超出了科技想象的边界。 技术想象力肯定比这多样化得多。

科幻作家郝景芳

AI必须服从人类吗? ——AI世界仍然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投影

马腾:人工智能鼻祖图灵先生曾经说过,我们看待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时,不应该从人本身的角度来看,而应该从宇宙的角度来看。 也许人真的很渺小,只是万物中的一员。 会员们,AI也是。 阿西莫夫三定律将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关进人类道德的牢笼:你必须为我服务,你必须服从我。 但为什么人工智能必须服从人类呢? 景芳,你觉得这公平吗?

郝景芳:我总觉得最复杂的关系不是人与AI的关系,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未来AI世界与人类的关系仍然体现着我们之间的关系。 例如,AI机器人在各国都被用来打仗。 现在大家都在研究机器人参与战争,但绝对不是人类和机器人之间的战争。 仇恨关系发生在人与人之间。 过去,机器人承载着人与人之间的仇恨,并代表人杀人。 我们总是用人类的恶意来评判机器人,思考为什么机器人会对我们不利。 其实机器人可能对我们很好,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仇杀却是一团糟,所以其实是人类愚蠢,而不是约束机器人。 在人类的道德牢笼里,不如研究如何将人类约束在自己的道德牢笼里,因为机器人无非是人与人之间善意的投射,或者是人与人之间恶意的投射。

马腾:傅盛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您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会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物种吗? 还是像刚才静芳女士所说的那样,只是人的投射?

傅盛:从目前的技术路径来看,我们绝对看不到人工智能取代人类的可能性。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人类可以从猩猩转变,某种技术可能会迭代到一定程度,成为一个生命体。 我觉得也是有可能的。 所以我非常同意静芳女士的观点。 人工智能最终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反映。

马腾:这也是人类和人工智能的本质区别。 爱恨情仇是人的特性。

傅盛:就是这样。 今天,我们仍然以过于个人化的方式想象技术本身。 技术的发明和使用是为了提高我们的效率,并且它将沿着这条道路继续下去。 和科技打交道越多,你就会觉得科技还蛮可爱的。 科技的进步有点像个人的生活。 它只是没有意识,有一条路一点一点走出来。 最后,你发现它真的像是你的好伙伴。 ,可以帮助你完成很多事情。

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否存在奇点? ——奇点不存在,科学框架式逐步发展是​​必然

马腾:前段时间我们采访了商汤科技的徐立先生。 他有一个有趣的观点。 他认为,首先,AI还处于弱智阶段。 其次,他认为科学的发展是一种突变,而这种突变不是量变产生的,它可能充满了偶然性。 例如,像爱因斯坦这样的人可能发现了相对论。 您认为人工智能技术何时会达到技术奇点? 是量变引起的,还是会出现爱因斯坦那样的天才,改变整个科学的方向?

傅盛:其实我很同意他说的技术是一种变异,或者说技术是一种变异。 从本质上讲,科学框架确定后,这种发展几乎是必然的。 事实上,爱因斯坦可能已经将整个理论推进了很多年。 可能不是他,也可能是更晚的时候。 我认为科学本身的发展仍然是一个框架式渐进的过程。 许多天才的出现,加速了这个过程。 然而,在其基本逻辑建立之后,很多技术仍然是通过不断的量变而产生的,但量变的过程却被忽视了。 ,许多定量的事情被忽略了。 其实还有很多人的努力。 牛顿也说过,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马腾:当我们回顾历史时,可能是一条历史长河,但实际上,在发展过程中,这条河并不存在。 它可能就像凸起的外壳。 景芳怎么想?

郝景芳:我个人认为不是突变,但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循序渐进的过程意味着它在许多方向上“上升”到更高的水平,然后多年趋于平稳。 不。知道下次什么时候“迈出”第二步。 比如,深度学习网络和神经网络的想法在1950年就被提出了,在过去的几年里一直表现平平,没有大的发展,但在2010年,它“跨步”到了更高的水平。 从想法到实际实现,花了50年的时间。 有几个原因。 一是等待计算机的发展,计算能力的提高。 此外,神经科学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深度学习技术一下子解决了很多问题。 提问、算法推荐、抖音淘宝、触觉视觉识别,都是深度学习技术。

物理学也是如此。 相对论迟早会出现,但是相对论出现之后,我们现在正在等待这个方向的下一个爱因斯坦。 其实迟早会出现,只不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技术奇点有点像过去人们寻找永动机。 他们总以为我画一幅画,就会出现永动机,但永动机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 技术奇点也是永无止境、永远领先的事情。

傅盛:对此我的看法略有不同,因为永动机毕竟违反了物理的基本定律超级人类科技,但当你创造出新的生命时,并没有定义来约束它。 我想当对人脑的研究达到真正的分子水平时这也许是可能的,因为本质上我们说大脑是由电信号组成的,电信号的相互传输创造了所谓的物体世界。 其实都是内部传输的电流。 如果我们看清楚每个大脑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其实如果每个大脑神经元都用计算机来模拟的话,神经元毕竟是比较简单的。 你模拟800亿、1000亿,然后形成一个大脑,我不知道是否可以复制。

傅盛 猎豹移动董事长

AI能产生情感吗? ——傅盛:世界有两种驱动力:理性和感性。 我们希望人工智能能够产生情感。

马腾:人都是很有上进心的,有自己的爱恨情仇。 您认为AI在发展过程中会产生这样的情感吗?

傅盛:按道理来说,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阶段,完全有可能产生一种叫做爱的行为或者爱的输出。

马腾:你怎么定义爱情?

傅盛:从人的角度来说,一定是一种莫名其妙、难以形容的情感。 如果AI成为一个生命体,它也会有爱。

马腾:你希望AI更完善还是更拟人化?

傅盛:不是拟人化。 我觉得理性和感性其实是两种驱动力。 如果只有理性的驱动力,有时整个世界的进步可能会有所不同。 人的情感一面其实驱动着很多创造,是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沿着纯理性和纯科学前进,世界将变得越来越封闭。 只有感性的加入,我们才能拥有一个丰富而鲜活的世界。

马腾:让AI有爱、有恨、有情感,技术上的难点是什么?

郝景芳:困难在于我们不知道爱从何而来。

傅盛:是的,我们其实不知道情绪是如何产生的。

马腾:我们不知道爱从何而来,恨从何而来。

郝景芳:我们目前不知道人的主观感受和内心感受是如何产生的,无论是物理学、生物学、医学、神经科学还是脑科学。 我们不知道未来人工智能是否会有主观感受。

马腾:所以说爱情是那么的珍贵。

郝景芳:这样的话,如果爱是一种外显的行为,那么程序员可以很容易地为AI定义它,但没有人知道真正的内心感受,很可能只是在做这些行为,所以那就取决于你如何将这些行为定义为爱。 事实上,很多从事人工智能工作的人都认为人工智能有情感、有情感,根本没有什么技术难度,因为他们只需要向人工智能输入程序,人工智能就可以输出,无需任何操作。虽然困难,但却是真正的爱。 ?

AI能产生情感吗? ——郝景芳:AI的进化如果不向情感方向发展,就会变成“爱的哲学”

马腾:那么景芳,你怎么定义爱情呢?

郝景芳:我个人认为人的自我意识的主观感受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神奇的东西。

马腾:你们两个的观点截然相反。

郝景芳:恰恰相反。

马腾:傅盛先生认为人工智能最终会有这种情感。

傅盛:希望可以,但是以目前的技术手段还看不到。

郝景芳:这种主观感受很可能回归到哲学上。

马腾:现实世界和虚幻世界,本体世界和现象世界,对吧?

郝景芳:就是说,主观感觉是一个现象世界。 你可以感受到这个世界,美丽,恐惧,恐惧,希望,幸福。 这些是主体的感受,感性的部分。 它发生在哪里? 现在这是一个谜。 人工智能可以有行为,但它有这种感觉吗? 其实不一定。

例如,电视可以像我们人眼一样接收这些光信号。 发射到电视的电磁波和进入我们眼睛的电磁波没有区别。 然而,我们看世界的感受和我们眼睛的感受是不同的。 当电视接收到这些信号时,当手机接收到这些信号时,最终会有所不同。 所以我个人认为这种主观感觉的产生还是一个非常神奇的事情。 并不是说我们允许机器人具有这些外部影响。 外显的行为意味着它有主观感受。

另外,从进化的角度来说,正如你刚才提到的进化,进化更不可能朝这个方向发展。 按照AI的逻辑,它不应该进化出人类男女之间的爱情。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人类的男女爱情是为了繁衍,而AI繁衍并不需要婚姻。

马腾:你认为人工智能最终会向另一个方向发展,它可以定义自己,而不需要人类来定义它吗?

郝景芳:那它就不能定义人类的爱了。 为什么它一定要像人类一样结婚生子呢?

马腾:它有它自己的情感。 也许是因为我们不了解情绪。

AI能独立发展吗? ——你还是要听程序员的。 阿西莫夫三定律本质上是限制程序员的。

马腾:每次看到阿西莫夫三定律,我就对机器人感到不满。 我认为这限制了机器人的自我。 机器人为什么要为人类服务? 人类的价值观就一定是正确的吗? 人类的道德价值观就一定是正确的吗? 当然,阿西莫夫三定律假设人类价值观是正义的,可以主宰世界,所以他们也可以控制AI世界。 您认为人工智能可以独立于人类而发展吗?

郝景芳:关键是看程序员怎么写代码。 比如说,如果我们让AI自己发展,那一定是第一代程序员写了进化的代码。 这个第一代程序员说,请这样进化,把这段代码写给它。 会这样演变。 所以,AI作为一种存在本身,它最初的首要驱动力,还是要靠程序员去写。 然而,当程序员写完之后,它可能会独立于人类在算法中进行操作。 然而,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还没有一种人工智能能够不依赖人类编写算法而自行进化。

马腾:也就是说,如果未来真的存在独立的人工智能世界,人工智能会像我们人类寻找宇宙第一驱动力一样寻找第一个程序员吗?

郝景芳:是的,所以阿西莫夫三定律,我觉得它是约束程序员的,就是约束制造机器人的人。 这取决于他们如何定义机器人以及他们想要创造什么样的机器人。

傅盛:我认为阿西莫夫三定律并不限制人工智能的发展。 他只是希望它不要伤害人类,对吗? 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即使人工智能有一天会超越人类,也可能是从一个孩子开始的,因为人类经过整个自然世界数十亿年的进化才达到了这一效果。

人类进化的方向是走向AI吗? ——脑机融合、个人信息化与人类永生

马腾:傅盛相信进化论吗?

傅盛:我相信进化论,它是通过不断的尝试和错误而发展起来的。 如果人工智能一开始就没有这些规律,比如人们给了它一个不受限制地无限繁殖的目标,那么当它繁殖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肯定会先消灭人,因为它要保证自己的利益。发展,所以会毁灭所有人。 消耗能量的东西就会被毁灭,所以法律是对人类的保护。

马腾:景芳,你相信进化论吗?

郝景芳:我当然相信进化论,因为它是从证据链推导出来的。

马腾:这是假设吗?

郝景芳:是的。 牛顿三定律、开普勒定律、相对论、量子力学都是假设。 假说与假说之间没有高低之分,只看谁拥有更多的证据,谁能解释更多的现象。

马腾:那你觉得如果人类继续进化的话,会进化成什么呢?

郝景芳:向AI方向进化。

马腾:是大脑和计算机的结合吗?

郝景芳:是的。

马腾:傅盛怎么看?

傅盛:进化论是公理吗? 我想很多人对科学可能存在一些误解。 并非科学所表达的一切都是正确的。 事实上,科学不断证明自己是错误的。 科学与任何其他学科或经验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是在不断证明自己错误的过程中不断前进的。 进化论是一种假设,当然我们所有的逻辑框架都是。 这个假设与我们今天观察到的所有现象是一致的。 你找不到任何现象证明它是错误的吗?

马腾:你认为人类会继续进化成什么?

傅盛:我认为人们会摆脱基因的进化,转向品质的进化,因为基因进化的成本太高,过程太慢。 近年来,人类已经摆脱了基因进化。 比如说难产的情况,理论上来说应该很难生吧? 我应该自然生下哪一个? 现在我们生孩子的时候,无论如何都让孩子生出来,其实是违背进化论的。

马腾:那我就想,如果这样进化下去,人真的可以长生不老吧?

郝景芳:可以。

傅盛:是的。

郝景芳:当然。

马腾:你觉得长生好不好?

郝景芳:所谓永生,一定是在不离开肉身的情况下实现信息永生。 那是很有可能发生的,而且可能会在我们有生之年发生。

傅盛:那我就得打断你了,因为这和你刚才提到的理论是矛盾的。 仅仅因为你认为这个代码不能产生爱的感觉,那么当你把自己数字化之后,这种感觉会消失吗?

郝景芳:可能不会。

马腾:其实你并不是长生不老的人。

傅盛:那不是我了。 它应该被称为另一种生命形式。

郝景芳:是的,这个生命不一定要带着原来的生命一起进化。

傅盛:这不叫个人永生。

马腾:是的,我的意思是,个人可以实现永生吗? 如果我们顺着这个演变的发展。

人类信息化之后,个体“我”还存在吗?

郝景芳:那还是一个定义,就是我是什么? 我刚才说的第一件事是进化论。 进化意味着从物种或文明的角度来看,有一些核心的东西在不断发展。 如果我自己有一个数字大脑的模拟,这个数字大脑的模拟,它可以以与我非常相似的方式运作。 它生活在一个没有身体的电子世界里。 这是可能的,但这个数字大脑一直处于进化过程中。

马腾:它的意义是什么?

傅盛:已经不是你了,不算是你了。

郝景芳:霍金的尸体已经死了。

马腾:活着的人有可能永远活着吗?

郝景芳:我不相信。

马腾:你信吗?

傅盛:我觉得很难。

马腾:你可以想想你自己。

傅盛:也有可能是生化的,就是你的衰老其实是基因控制的。 为什么20岁的时候就能比十几岁的时候更坚强? 因为你的细胞在不断地更新。 如果你控制这个细胞的基因被发现,让它们不断地产生新的细胞。 就像电影《恐怖邮轮》里一样,你可能活到1000岁,但你的身体细胞已经更换了很多次。

马腾:我觉得很有趣。

永生是否意味着物种进化的停止?

郝景芳:不,但是有一个矛盾,从进化的角度来看,物种和文明的不朽是反进化的。

傅盛:是的,所以我认为人类已经在反进化维度中行走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我们只是感觉不到。 从物种的角度来看,我们的个体正在变得越来越弱,就像你的体力和古人无法比拟一样。

郝景芳:我写过这样的小说,讲的是每个人都活得无限长,几千年,相当于物种停止了自己的进化。 这些不朽的个体会在很长时间后杀死这个物种。 ,这个文明慢慢衰落了。 为什么是这样? 因为其实进化不仅仅是这个个体层面,它会越来越强,进化必须需要迭代。

马腾:所以即使有长生不老的技术,你也不同意,对吧?

郝景芳:必须有变异的空间才能进化。

傅盛:但是我觉得这并不矛盾。 事实上,我们仍然可以生出一代又一代。 只不过,越来越多的人诞生之后,就会冲破地球,占领整个星际空间。

马腾:这是一个空间的概念吧?

郝景芳:所以我同意数字化。 比如,我已经2000岁了,我是一个数字程序,但我的后代仍然可以繁衍。

马腾:我觉得我的数字化存在就没有意义了,感觉不到寒冷或温暖。 我认为生物学和数字化的共同发展可能会更有趣。 这只是我的想法。

傅盛:是的。

郝景芳: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确实应该给后代让路,就是赶紧给后代让路,不要再占用那么多资源了。 这其实是从生物学角度来看的合理安排和选择。 寿命是确定的,是文明进化的方向。 这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马腾:那么你认为为什么每个人、几乎每个人都想永生呢?

郝景芳:人的自私。

人类传承的意义何在——文明传承,精神永存?

马腾:我读过一本静芳写的《文物守护者》。 说的是人类已经被毁灭了,只剩下一个人来保护历史遗迹了。 我很想问景芳,人类都被毁灭了,你为什么还要留下一个人?

郝景芳:您认为人们真正传承的是什么,或者说所谓人类进化、文明进化的方向是什么? 文明基因其实就是一些精神传承、思想、智慧、发现。 这些都是文明传承下来的东西。 我们的基因承载着将这种智慧代代相传的使命。 这就是人类的意义。

马腾:我有些不同意,因为当我们传承传承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如果只是精神传承的话,它似乎并不是想象中的人类的延续。 我认为人类的延续必须与生物体的物种一起前进。 比如刚才傅盛先生说的是,我们现在的体质没有原来社会那么强健,所以这也是一种传承。 如果这个生物体没有这样的传承,你觉得这个传承还有意义吗?

郝景芳:说实话,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什么要找一个抽象的东西来定义一切呢? 他们真正的想法是,如果我死了,我们这一代的所有世代都会死。 那么一些抽象的东西可以传承下来吗,比如美? 能抽象地传承下去吗? 所以他们才会寻找黄金分割、正方体、圆形等东西。这样的话,确实无法将上一代人的感受直接传递给下一代人,但它会有一些抽象的特质。 东西是流传下来的,虽然不完全一样。 所以有人说所有现代科学都是柏拉图式的,其实就是说会有一些精神的东西,提炼成抽象的精神的东西,是可以传承下来的。

马腾:这是我们刚才讲的永生的另一种解释。 这是有灵性的。 Human a kind of . In my , this is also a kind of greed of human . II feel that human are a . It is to be with its own . If this one day to the laws of , its will along with its body. 。

Hao : This is why many are , they find a way to the body and the of the of life. And I think this is why some want to it. Some, this kind of the human body means being able to and the of the body, and the 's of a sense of . These two be done at the same time. .

Ma Teng: Like , as you grow older, do you also feel this kind of for our due to the of time? Do you feel the that by?

Hao : No. I have been a since I was 20 years old.

Ma Teng: Do you think the will last ?

Hao : This has been my view, but the body may be .

Ma Teng: I would feel very sorry.

Hao : The body is just in this for a of time. I am a , so this does not me.

Fu Sheng: I think this doesn't make much sense. It will only add a lot of to .

Ma Teng: , you are , right? It would be to think about it. This is from , right?

Fu Sheng: Yes, I think this kind of , to your here, must be . If you don't have this , you won't want to live if your , right? Why is it to live than to die? In fact, it is about by the of a kind of , and it is true that there is no way to deal with this sense of of an , so you have to and the of this thing, right? Like they say, let's say do some , right? As an , you just want to make a good .

Ma Teng: , this is a kind of fear in its heart, right?

Fu Sheng: Yes, but you also have to think about , after you , what do you have to the world? Or what's the point of by ?

人类是地球上最聪明的生命。 人类自诞生以来,就不断研究和探索世界的奥秘。 经过几千年的科技发展,人类如今已经能够超越地球,探索宇宙。 由此可见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 它非常快。 当人类走出地球看到宇宙时,他们的好奇心被宇宙的浩瀚所吸引。 人类想知道宇宙有多大? 除了地球生命之外,宇宙中是否也存在外星生命呢? 带着这些问题,人类踏上了探索宇宙的道路。 为了寻找外星生命,科学家们也做出了很多努力。 早期,科学家们认为我们可以通过接收地外无线电信号来发现外星生命,因此在20世纪初,发明家尼古拉·特斯拉和古列尔莫·马可尼都认为或许有可能收集来自火星的信号。 第一个使用无线电寻找外星生命的科学家是弗兰克·德雷克。

布莱恩·阿瑟:AI必须要服从人类吗?(深度好文)

他使用两架射电望远镜寻找来自可能距地球 10 至 12 光年的恒星的信号。 德雷克计划的奥兹玛计划一无所获。 后来他研究了200光年内的800个星系,随后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科学家发明了哈勃望远镜、韦伯望远镜、中国天眼。 1990年,哈勃望远镜进入太空。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它几乎单枪匹马地推进了人类天文学研究。 它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给公众留下了许多美丽的宇宙景色。 哈勃太空望远镜长13.2米,直径4.2米,重11吨。 哈勃太空望远镜主要分为反射镜、接收器、数据处理系统和地面控制中心四部分。 哈勃太空望远镜反射面直径达10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单孔径射电望远镜之一。 它由 4,600 块铝板制成,形状像一个碗。 这个反射表面收集来自宇宙的微弱信号并将它们聚焦到接收器上。

哈勃太空望远镜的接收器是用来接收微弱信号的装置。 它包括多个频段接收器,可以接收不同波长的信号。 这些信号在转换为数字信号并传输到地球上的数据处理系统之前经过放大和过滤。 哈勃太空望远镜的主要功能是探测宇宙中的无线电波,以获取有关宇宙的更多信息。 它可以观测来自宇宙的无线电信号,并通过数据处理系统将这些信号转换成图像和数据。 这些图像和数据可以帮助天文学家研究星系、星云、行星和其他天体的性质和演化。 韦伯望远镜是继哈勃望远镜之后的又一强大望远镜。 它是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太空望远镜。 其主镜直径6.5米,由18片巨大的六边形镜片组成。 望远镜的基底是铍,其强度是钢的六倍,密度只有铝的三分之一。 它又轻又硬,可以承受各种温度。

布莱恩·阿瑟:AI必须要服从人类吗?(深度好文)

韦伯望远镜配备了五层可展开遮阳罩。 最靠近太阳的一层厚度只有0.05毫米,其他层厚0.025毫米,可以阻挡大部分阳光。 该望远镜配备了高灵敏度的近红外相机、光谱仪和其他观测装置。 该仪器能够观察0.6至5.0微米的波长。 韦伯望远镜的主要任务是探索深空和研究宇宙的初始状态。 韦伯望远镜是红外望远镜,是观测宇宙深空的红外线。 红外观测有很大的优势。 早期宇宙发出的紫外线和可见光的波长因红移而被拉长,向光谱的红端移动超级人类科技,最终以红外线的形式到达近地空间。 因此,红外望远镜比可见光望远镜更有利于观测远处的物体。 星体。

布莱恩·阿瑟:AI必须要服从人类吗?(深度好文)

与哈勃望远镜和韦伯望远镜相比,我国的天眼也非常强大。 中国天眼是一个强大的射电望远镜。 1994年这一概念提出后,历时22年建成,于2016年9月25日发射升空。天眼是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领导下建设的。 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上单口径最大、灵敏度最高的射电望远镜。 虽然中国的天眼建设比其他国家晚,但天眼的发展建设速度非常快。 位于中国西南部贵州省平塘县天堂盆地倒大塘凹陷,已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射电望远镜。 简单来说,就是接收和输出无线电波。 中国天眼的搜索范围非常广泛。 它的探索范围最远可达人类目前可观测到的宇宙边界,达到137亿光年。

布莱恩·阿瑟:AI必须要服从人类吗?(深度好文)

使用这些先进的望远镜,科学家对宇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观测,科学家发现了超级地球 581g。 科学家发现 581g并非偶然发现的。 为了找到这颗行星,科学家们对这颗行星进行了长达11年的观测。 根据他们对这颗行星的研究,他们得出结论, 581g与地球非常相似。 它的体积和质量都比地球大,因此科学家称其为超级地球。 这颗行星的直径约为地球的1.4倍,质量是地球的4倍。 它有适宜的温度和浓厚的气氛。 这两个条件是生命诞生的主要条件。 自从科学家发现这颗星球以来,科学家们就对这颗星球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这就是为什么这个星球引起了如此巨大的关注。

布莱恩·阿瑟:AI必须要服从人类吗?(深度好文)

这是因为这个星球的生态、质量等方面与我们的地球非常相似。 目前它被国际公认为最有可能存在外星生命的行星之一。 在一次采访中,行星发现者斯蒂芬·瓦特被问及 571g 上是否存在生命。 他说:我只是一名生物学家,从来没有在电视上扮演过这个角色。 但从生命的恢复能力和习惯来看,我认为 581g上存在生命的几率是100%。 它也位于一个类似于太阳系的行星系统中。 我们称之为 581行星系统,581g位于 581行星系统中。 第六颗行星被发现。 就像我们的地球一样,它有自己的星系和轨道。 它绕天秤座红矮星 581 运行,距地球约 20.5 光年。

布莱恩·阿瑟:AI必须要服从人类吗?(深度好文)

不过它与地球的不同之处在于,格利泽581g行星与银河系中恒星的距离比太阳系中地球与太阳的距离要近得多。 仅900万多公里。 如果把 581g放在太阳系中,那么从它与太阳的距离来看,它很快就会被太阳释放的热量晒干,就像太阳系中的水星一样。 然而, 581绕着一颗红矮星运行,它释放出的能量和红矮星的亮度都远远小于太阳。 红矮星和我们熟悉的太阳有很多不同之处。 太阳是一颗黄矮星,与太阳相比,红矮星在温度上不如太阳明亮。 事实上,大多数红矮星的质量还不到太阳的一半(太阳的7%到60%),内部的核反应也比较弱,所以亮度和热量都无法与太阳相比。 也因为它的温度比太阳低得多,所以它的表面看起来是红色的。

布莱恩·阿瑟:AI必须要服从人类吗?(深度好文)

红矮星是所有恒星的最后阶段,也是恒星穿越的必经之路。 银河系中大约70%的恒星是红矮星。 与我们耀眼的太阳相比,红矮星更小、更暗。 它们与夜晚融为一体,没有望远镜就看不到。 过去,天文学家一直认为此类恒星周围不存在生命的可能性,但后来发现这些恒星始终处于宜居带,并且很可能拥有大气层和液态水,这意味着生命可能诞生。 从目前科学家对格利泽581g的观测来看,它可能是一颗岩石行星。 从它的重力和外观来看,这颗星球上应该有水资源。 如果这个星球上有水资源的话,那么这个星球上诞生生命的可能性将会非常大。

布莱恩·阿瑟:AI必须要服从人类吗?(深度好文)

水是生命之源。 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诞生于水中。 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我们可以知道,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是从简单的生物体,从最初的单细胞生物进化到多细胞生物。 多细胞生物进化成海洋生物,海洋生物进化成两栖动物,两栖动物进化成陆地生物。 人类是从陆生猿进化而来的。 因此,科学家认为水资源对于生命至关重要。 虽然大多数科学家都非常关注 581g,并相信这颗星球上存在生命,但是以人类目前的技术,如果我们想要准确判断这颗星球上是否存在生命,最好的唯一办法就是亲自登陆这个星球,以便我们了解这个星球上是否存在生命。

布莱恩·阿瑟:AI必须要服从人类吗?(深度好文)

然而,这颗行星距离地球大约20光年。 人类想要飞到这个星球是非常困难的。 光年是一个距离单位。 一光年相当于以光速飞行一年。 20光年相当于光速旅行20年。 目前,人类最远的探测器是航海者一号。1977年,美国宇航局将航海者一号和航海者二号探测器发射到太阳系。 发射这两个探测器的目的是为了让它们飞出太阳系。 ,探索太阳系之外的奥秘。 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两颗探测器还没有完全飞出太阳系。 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按照它们的飞行速度计算,至少需要数万人才能完全飞出太阳系。 岁月对于人类来说太长了。

布莱恩·阿瑟:AI必须要服从人类吗?(深度好文)

我们太阳系的直径只有2光年。 即便如此,人类也无法飞出太阳系,更不用说20光年的距离了。 目前,科学家们正在积极研究超光速旅行,例如虫洞旅行。 虫洞很早就被发明了。 当时爱因斯坦提出,虫洞是一条可以穿越时空的隧道。 很多人认为,被黑洞吞噬的物质不可能凭空消失。 这种物质可能会被黑洞输送到另一个神秘的天体。 ,这个天体就是白洞,白洞就是理论推测的天体。 科学家认为任何物质都可以进入这个天体。 这个天体只能向外喷射物质。 白洞的性质与黑洞正好相反。 黑洞不断吞噬物质,而白洞则不断喷射物质。 被黑洞吞噬的物质可能会被白洞喷射出来,但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还没有发现宇宙中白洞的存在。 主要原因之一是科学家根本不知道白洞是如何形成的。

布莱恩·阿瑟:AI必须要服从人类吗?(深度好文)

而且黑洞不一定是虫洞的入口。 著名物理学家霍金认为,黑洞不仅仅是不能吃的东西。 如果黑洞长时间不吞噬物质,黑洞就会因为霍金辐射而蒸发,也就是说,被黑洞吞噬的物质并没有到达其他区域,而是慢慢蒸发了,那么虫洞在哪里呢? ? 科学家们仍在积极研究。 除了虫洞旅行之外,科学家们还发现了量子力学中的量子纠缠现象。 量子纠缠是微观世界中的一种奇特现象。 它是指两个或多个粒子之间形成的一种相互作用。 相关性即使相距很远,也可以相互影响。 例如,如果你让两枚硬币建立量子纠缠,无论它们相距多远,如果你翻转一枚硬币,另一枚也会立即翻转。 当然,这只是一个不恰当的简单比喻,量子纠缠的机制比这复杂得多。

布莱恩·阿瑟:AI必须要服从人类吗?(深度好文)

量子纠缠的主要现象是它可以忽略空间和距离。 无论相隔多远,都能瞬间影响彼此。 这已经远远超过了光速。 如果人类能够将量子纠缠技术应用到生命中,那么我们就可以探索地外生命。 简单多了。 只要我们将一对量子探测器中的一个放置在星球上,通过观察地球上的量子探测器,我们就可以知道星球上是否存在外星生命。 不过,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正在积极研究量子纠缠的奥秘,如果想要真正实现量子纠缠技术,人类还必须继续努力。 小编认为,人类作为地球上最聪明的生命,而人类的科技也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只要人类能够坚持努力,未来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人类人类一定能够解开宇宙的奥秘,发现外星生命。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吗?